×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文化润人心 点亮新生路 常德非遗首次纳入监狱教育改造体系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28 07:49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作者:郑彦

7月25日,湖南省武陵监狱与常德麻质画非遗保护单位——常德市九层麻质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签署“非遗共建合作”协议。随着朱砂落印,掌声四起,湖南省武陵监狱常德麻质画非遗传承基地正式成立,也宣告着常德非遗项目首次纳入监狱教育改造体系。

作为常德市县级非遗项目,常德麻质画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原常德黄麻纺织厂联合省、市知名艺术家共同研发而成。该画种不仅获得国家专利,更被业界誉为“世界首创新型画种”。今年3月,一次非遗体验活动让湖南省武陵监狱教育改造科工作人员与常德麻质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双会结缘。于是,一场试验性的“非遗进高墙·文化润人心”项目,在监狱领导的支持和张双会的承接下开展起来。4月中旬以来,她每周有两天进入监管区,给监狱筛选出的服刑人员上课。这些“特殊的学员”大多具备美术、书法专业基础,也有部分虽无相关专业基础,但学习意愿强烈。截至目前,培训人数累计超过30名。

“一开始我还担心,给服刑人员做非遗培训,无论是监狱方还是我自己,都是从没有过的挑战。”张双会说,她给学员讲解常德本土文化、麻质画的缘起,展示代表作品、示范创作步骤……一段时间后,当学员们提起笔时,她惊喜地发现,每一个都能全身心投入创作,甚至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作品中。

“当五彩缤纷的麻粉从我手中撒落,在麻布上聚集成漂亮的图案时,我感觉好像新生活的缕缕阳光也撒播进了心里。”一名23岁的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刊投稿中这样写道。他的画作融合桃花、河街元素,诠释了心目中“桃花源里的城市”。一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说,自己8年没碰过画笔,却在非遗传承基地的学习中重拾技艺,萌生了凭借专长回归社会的想法。

湖南省武陵监狱副监狱长毛志华认为,“非遗进高墙·文化润人心”项目既能让服刑人员在参与过程中重塑自我认知,为回归社会储备心理能量和专技能力;又能为常德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开辟空间,是监狱治理与文化保护的一次创新结合。

“传承基地的成立,标志着项目从试验性探索转向常态化推进。”毛志华表示,监狱将把非遗传承纳入教育改造中长期规划,以常德麻质画为开端,分阶段、分批次吸纳更多服刑人员参与共建合作,通过深化监地协作,精细化教育改造,让非遗成为服刑人员洗涤心灵、点亮新生的雨露阳光。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