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书香浸沅澧 阅读赋新能——从宋庆莲的农家书屋看全民阅读的“常德答案”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5-25 07:39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李张念

近日,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的舞台上,我市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宋庆莲在《向阳而生:如果我是一粒种子》节目中作分享,展示了新时代农家书屋改革创新的别样风采,赢得阵阵掌声。

这位农民作家扎根乡村15年,用万册藏书为留守儿童筑起童话世界,更见证了常德市深耕全民阅读、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地头的农家书屋到城市街巷的“15分钟阅读圈”,从丁玲文学奖的文化名片到全民阅读活动的市井烟火,常德正以书香为墨,书写城乡共融的文明新篇。

农家书屋变形记:从“图书角”到乡村精神地标

在常德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座座农家书屋悄然蜕变。它们不再是“铁门常闭、书架蒙尘”的摆设,而是成为村民的“文化充电站”、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和产业振兴的“智慧库”。

走进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宋庆莲的农家书屋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放学后的孩子们围坐在木桌前写作业,写完便从书架上抽出《风来跳支舞》——这是宋庆莲以留守儿童为原型创作的童话书;农闲时的村民翻看《柑橘病虫害防治手册》,讨论着如何提升柑橘品质。这座由堂屋改造的书屋,15年间藏书从2000册增至万册,年借阅量破万次。

相距约60公里的鼎城区镇德桥镇乔家岗村,79岁的退休教师刘茂云正整理着图书。他创办的“随手送书下乡免费借阅点”藏在自家庭院,两万多册藏书为乡村孩子搭建起精神家园。书屋门前挂着块小黑板,写着“本周推荐书目”和“电脑课时间表”。村民王大姐感慨:“刘老师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教他们用电脑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这里比网吧有意义多了!”

而在武陵区丹砂村,武陵区政协“艺丹沅”文艺界委员工作室将废弃猪栏改造成“兰香书屋”。书屋的红砖墙上挂着书法作品,书架上既有农业技术书籍也有文学作品集,将被逐步打造成为集阅读、休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空间。

城市书房生长记:书香漫卷诗意常德

当乡村振兴的阅读灯火渐次点亮,常德城区也展开了一场“让图书馆开在家门口”的空间革命。从千年诗墙到柳叶湖畔,从老街深巷到校园走廊,书香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

跨过木质门槛,走进常德河街城市书房,浓浓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市民或落座于木质书桌前,或微躺在沙发上,享受着安静的阅读时光。

书房分为上下两层,划分了少儿阅览、休闲阅读、学习自修、数字体验、阅读活动等区域,其中临河观景、倚窗阅读的空间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城市书房,常德已建成7座。在白马湖文化公园、常德诗墙公园、老西门文化街,还有文化长廊、文化街区、诗词小游园等阅读主题景观,与10个图书馆分馆,79家社区书屋,1499家农家书屋及机关书屋、民营书店等阅读阵地串联成网,构建起了市民家门口的“15分钟阅读圈”,让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校园里,阅读更是随时随地发生。武陵区第一小学智慧图书馆有自助查询系统、自助借还系统(人脸识别)、馆情大数据分析系统、校园数字阅读平台等,科技范十足。该图书馆全天候开放,使图书真正地在校园内流动起来。武陵区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校门口建有学生等待书吧,各个班级也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学生们如欢快的鱼儿穿梭在书的海洋里,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香也流淌在市井烟火中。在侨胞之家新型阅读空间,定期举办的读书会总会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归国华侨陈先生在这里分享《傅雷家书》时,台下观众中有卖糖油粑粑的摊主、刚下班的白领和练习书法的大爷。“读《桃花源记》才知道常德是桃花源原型城市,这种文化共鸣特别珍贵。”“00后”读者小林在留言本上写道。

全民阅读生长力:从“政府推”到“百姓创”

当全民阅读从政策文件走向街头巷尾,常德人开始用自发行动诠释“书香常德”的真正内涵——不是硬性指标,而是生活方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细水长流。

在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后,本土作家谈雅丽捧着获奖作品《在去留不定的北方》感慨:“希望在未来的字里行间,能书写更多有温度的作品,能书写家乡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能留住人心的暖意和爱。”这个1987年设立的奖项,自2019年升级为全国性文学奖后,带动了常德本土创作群体的写作热情。《壶瓶鸟语》等作品,让外界通过文字触摸到真实的常德乡村。

在武陵区芦荻山乡芦山小学的“青云杯”国学月,学生穿汉服演绎经典;在“走进诗墙·诗歌里的常德”诵读短视频大赛上,手语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动全网。这些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依托“常德阅读节”品牌活动,全市年均举办各类大型主题读书活动超130场,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处处有书香、人人可参与”的生动局面。

从宋庆莲的农家书屋到常德河街的城市书房,从丁玲文学奖的影响力到校园图书馆的科技范——常德的阅读故事,始终带着泥土的温度和城市的诗意。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碎的坚持:一本被翻旧的技术手册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产业命运,一场亲子共读或许就在孩子心中种下远行的勇气。这里的书香,不仅是纸张的味道,更是文明的力量、创新的活力和未来的希望。

终审:李念穗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李念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