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破局·开局——常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调查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常德这座湘北重镇孕育了庞大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驾驶着货车、网约车,骑行着电动车,用汗水浇灌着平台经济的繁荣。然而,在“接单自由”“时间灵活”的光鲜表象下,隐藏着超时劳动、算法压榨、社会保障缺失等深层困境。记者调查发现,从货运司机王师傅凌晨出车的疲惫身影,到外卖骑手小孙闯红灯送餐的惊险瞬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性难题。常德正以工会行动为支点,撬动制度破冰,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路径。
困局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困境
早上6点,晨曦微露,货运司机王师傅就启动了货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驾驶室内,平安符在颠簸中晃动,边角还沾着运输饲料时撒落的麸皮碎屑。“夏天最难熬,粮仓里没有空调,排队卸货时,方向盘烫得根本握不住。”王师傅无奈地说。他的货车往返于物流园与县里的粮仓之间,跑一趟需要3个小时,在饲料公司排队等待卸货的时间,更是比行车时间还要长。
王师傅的工作日常,是众多货运司机的真实写照。跑市内短途的司机,通常早上6点左右开始接单,跑长途需要六七个小时,短途也需要三四个小时。工作日排队等待卸货的时间较长,卸完货常常已经是晚上9点多,周末等待时间相对较短。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们只能持续出车,用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长期久坐和不规律作息,让许多货运司机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胃病等职业病。为了生活,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早上8点出车,系统就开始疯狂派单。”网约车司机周师傅展示着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接单记录,最忙的时候3分钟能接4单。当导航提示到达乘客定位点时,系统却常常突然推送新订单,目的地与当前路线大相径庭,“取消订单就会被扣服务分,只能硬着头皮绕路。”
在充电站,记者偶遇网约车司机刘姐正给自己的车辆充电。“昨天跑了17个小时,流水780块,平台抽成220块。”她翻着账本抱怨道,平台抽成比例忽高忽低,“最让人恼火的是乘客使用优惠券,抵扣的钱直接从我们的收入里扣除。”
鲁师傅的经历则更具代表性。2024年6月,鲁师傅在武陵区紫菱路遭遇交通事故,车辆维修期间无法运营,生活更加困难,他起诉事故责任方要求赔偿停运损失。法院经审理认为,鲁师傅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合理停运损失应得到赔偿,最终判决责任方向鲁师傅支付停运损失1200元。尽管获得了一些赔偿,但这一过程耗费了鲁师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正午12点,市城区万达广场后街热闹非凡,外卖骑手小孙骑着电动车在人流中快速穿梭。保温箱上“准时达”的贴纸已经被晒得卷边,箱子里6份麻辣烫的汤汁随着车辆颠簸不断渗出。小孙的手机不停地弹出新订单提示,锁屏壁纸是女儿戴着红领巾的照片。“最怕医院和写字楼的午高峰。”他边等红灯边啃着冷包子,颧骨上被晒出的斑痕十分明显。记者跟随他取餐时发现,某奶茶店出餐速度缓慢,可系统已经派来了第5单。小孙急得直跺脚,因为送餐超时不仅这单白跑,还可能被扣除20元。“上次在柳叶大道闯红灯,差点被出租车撞了,餐盒飞出去撒了一地,自己还赔了68块。”
调查发现,外卖骑手为了避免超时,常常超速、逆行、闯红灯,这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在市城区桃花源路,记者目睹过一起交通事故:3月23日下午2点左右,一名外卖骑手边看手机导航边骑行,前方一辆小汽车突然变道到骑手道上,骑手紧急刹车并转向,结果电动车失去平衡摔倒,保温箱内的外卖散落一地,骑手也摔倒在马路上。
破局 权益保障的多方探索
在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记者看到了某外卖平台于2024年提交的《配送时间算法规则说明》。文件中用红笔标注着“综合考虑距离、路况、天气等21项因素”“骑手可自主设置同时接单量上限”。然而,工作人员也表示:“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落实。”
2024年3月,某网约车平台推出了“防疲劳驾驶”系统,当司机连续接单4小时,系统会强制收车20分钟,其间停止派单。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司机为了多赚钱,用两部手机切换账号接单,或者停在高速服务区“骗过”定位系统。平台追求流水,司机需要收入,双方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
在某外卖骑手站点,外卖骑手杨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的安全意识都提高了,他每月向所属站点缴纳160元左右的保险费,但对保险的具体类型和保障范围并不清楚。他的一位同行曾在送餐途中与小汽车发生剐蹭。小汽车车主要求赔偿1000元,骑手申请保险赔付时,却因派单、投保、发工资、缴个税等涉及了至少5家公司,劳动关系难以认定,导致理赔困难。最终,由站点负责人补贴了一部分之后,骑手个人承担了赔偿费用。
2021年12月29日,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明确不同情形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缴纳要求。2022年9月20日,常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常德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出台《常德市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将快递员群体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畴,并对其参保范围、计缴方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明确。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快递公司参保48家,纳入快递员近1700人。然而,该群体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仍远低于传统就业劳动者,尤其是工伤保险,成为部分骑手认定工伤最大的障碍。
近期,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用工平台在相关部门指导下逐步开展新型职业伤害险、养老保险等试点,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美团针对新型职业伤害保险试行“按单保障”的方式,骑手每接到一单,平台就上0.06元的保险,解决了外卖骑手无法以个人身份缴纳工伤保险的问题。
2025年1月16日,常德市正式启动首批“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作为试点区域,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物业服务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平台加盟合作企业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社区治理融合的新路径。通过设立“骑手友好路线图”、爱心车位、服务驿站及专属餐厅等设施,系统性解决外卖骑手“进门难、停车难、休息难、就餐难”等现实困境。
其中,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七里桥街道建成“骑手星能驿站”,金城·湖山阅小区打造休息室与直饮水区域,从细节优化配送环境。更突出的是,社区将骑手纳入治理体系,推行“三长+骑手”模式,使其成为移动网格员,参与安全隐患上报、卫生维护等事务,实现从“边缘人”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一实践通过政企社三方协议搭建协作平台,既以暖心服务提升骑手归属感与幸福感,又借助其“熟门熟路”优势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彰显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融入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为构建更具温度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范例。
开局 工会与制度的双重赋能
2024年6月,市总工会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纳入党建考核体系,成功吸引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加入工会组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市总工会还与行业主管部门紧密合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特别是针对货车司机这一重点群体,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高效推进。同时,通过定期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此外,常德市各级工会组织还注重加强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沟通联系,通过线上交流平台、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工会驿站作为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前沿阵地,更是成了他们的温馨港湾。这些驿站不仅提供休息、充电、饮水等基础服务,还配备了急救箱、雨伞等应急物品,以及电子图书、无线网络等文化娱乐设施,让劳动者在忙碌之余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权益保障方面,市总工会从“心”出发、凝“新”聚力。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劳动关系、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等法律问题,市总工会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和权益维护服务,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走进常德德山宜达物流园有限公司,“司机之家”成为货车司机的温暖港湾,停车安保、淋浴清洗、咨询服务、住宿休息……“司机之家”尽可能为货车司机提供便利服务。
针对货车司机在劳动关系、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等方面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宜达物流园工会组织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和权益维护服务。同时,还注重对货车司机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市总工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文件,明确货运司机等重点群体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目标,建立定期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确保政策落地。针对算法控制问题,推动平台优化派单机制,探索“骑手自主设置接单量上限”等人性化措施。
常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是中国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权益保障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新时代的变革中,工会力量与制度创新如同双轮,驱动着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在手机屏幕上轻点“下单”时,不应忘记背后一个个匆匆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唯有让算法长出“人心”,让制度释放“温度”,才能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数字时代找到真正的归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